路人:「聽起來就是在設計APP啦~」
同系的朋友:「好像是在做網路通訊吧,還是多媒體那種,常常需要找人來試用他們的系統。」
社會科學專家:「人機互動真的有在讀理論嗎?我看實驗都做得不是很嚴謹欸,人的行為很複雜,不是幾行數字就可以解釋清楚的。」
資訊領域專家:「人機互動做的東西感覺我們都做過了啊,而且技術都很成熟也商品化了,再說你們的研究方法怎麼樣本數都這麼少?沒有大數據支持、資料處理方式看起來也是靠人力沒有自動化?怎麼不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處理訪談資料?樣本這麼少或根本沒有數字很難讓人相信你們的結果欸。」
……
“根據社會地位的高低或個人價值的差異,來決定誰能過富裕舒適的生活、誰該活在貧窮與困苦之中,這種社會制度一點道理也沒有。” — 《收入不平等》Richard Wilkinson, Kate Pickett
……
要如何讓遠距的夥伴們能有好的合作品質呢?研究者們指出讓所有人了解彼此活動的狀態(Activity awareness)對合作品質有好的影響,所以設計師、開發者們試圖想做到的就是透過不同的載體、科技物來讓不在同一個地方的夥伴們能夠知道彼此的各種狀態,像是遠距的人在不在?對方正在用什麼工具?對方現在有哪些資源?對於當下狀況他們了解多少?有什麼期待?他們的目標是什麼?注意力放在哪?等等,藉此讓遠距的合作者們透過這些訊息來判斷雙方所知是不是有同步、共識是否達成。
……
臉書上經常可以看到朋友PO美食、美景、光鮮亮麗的生活,當自己生活不是這麼順利的時候,時不時就會懷疑自己的人生是不是哪裏出了差錯,為什麼別人過得這麼好,自己卻好像載浮載沉?回想一下,自己有沒有曾經在臉書或是Twitter上說過自己努力準備工作面試卻屢屢失敗的經驗?有沒有分享過自己慘痛的分手經驗?有沒有看過朋友分享他們遭遇一些人生重大轉折的想法?婆媳問題?工作人際問題?當你看到這些看起來像是「不好的」、「失敗的」、「負面的」個人經驗時,對你有造成什麼影響嗎?這些動態引發妳產生哪些想法嗎?
……
歡迎前往《人機共生你我它》閱讀更多與科技社會相關的主題!